您的位置首页  两性趣谈

生活中个体性行为的差异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个体性行为的差异,主要是三大类因素造成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遗传作用。其余的依次为年龄、性激素分泌水平,营养状况、维生素摄入状况、一般健康水平,神经系统状态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心理因素的范围极广,最主要的是过去的经历对目前行为的调节。从最低等的动物到最高等的人类,只要有中枢神经系统,便莫不如此。个人性释放的差异,依赖于他是否获得和获得何种性经历,以及这给他后来的活动带来何种暗示。这就涉及和包括了个体以前和目前所处的环境如何这一问题。

  社会因素主要指个体的社会群体归属状况。一般说来,个人的性活动,不过是他所属群体的性活动模式的反映。同时,大多数人也反过来运用理性来确认、选择和满足于归属某一社会群体,并把自己的性活动也理性化了。

  除了上述泛泛分析外,我们准备以两方面的极端情况为例证,具体讨论个人性释放的差异,即低频率现象与高频率现象。

  一、低频率性释放与性欲升华

  低频率是指,一个具体个人的现实性释放频率,低于少于他在无阻碍状态下可以达到的频率。但后一“理应达到的”频率是很难确定的,因而低频的程度也就难于确定。只有少数例证才能做出这种分析。例如:。调查16岁到20岁单身男性2,868人后发现,他们的平均性释放频率为每星期3.35次,而同年龄组的在婚男性的平均频率为4.03次。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归于社会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禁阻。这样,相对于在婚者,单身者可称为低频率。但在婚者实际上也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如妻子月经期、孕产期等;还有其他顾虑或干扰,如人类总是企求某种隐秘状态或场合,其实在性欲勃发和性交中,隐秘状态并非总是有利;再如一夫一妻制的限定和道德对许多种性满足方式的禁忌等等。因此,在婚者的理应达到的频率,也会高于现有数据。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7.6%的人超过每日一次,而且其中大多数人也仍存在某些阻碍因素,所以说,至少在这些人的青春期后5—10年内,他们可以达到更高的频率。

  短期内根本没有性释放,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平均频率低到每星期0.5次以下的人,在31岁以下的男性中只占11.2%,5年内平均每星期仅有0.1次甚至根本没有的人,只占2.9%。这样的男性,一般说来就可称为低频率者。

  关于低频率现象,有一种著名的理论,叫做“性欲升华”,即把性能量转而释放,于文学、艺术、科学或其他社会所赞赏的活动中去。这种理论并非弗洛伊德于1938年首创,而是源于基督教时代乃至古希腊时期之前;那时的道德领袖,用升华这一术语来推行禁欲、自我控制、严格压抑,以及其他种种苦行主义,而这些恰恰都是早期弗洛伊德所反对的。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科学是如何被转变为道德说教的。

  升华理论缺乏客观科学验证。尽管许多个人的确在拼命努力控制自己的性反应,减少性高潮频率,但他们的性能量,果真转移到“高层次”事物上去了吗?若确实如此,那么他们不但理应减少或限制自己的实际性反应,而且更应该毫无精神上的烦恼与不安。援引某些出类拔萃之辈为例,并不能说明升华理论正确,因为没有一个援引者真正知道当事者的性经历是什么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