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成年人性教育

首个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南即将发布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8-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记者陆悦) 随着国内新药,尤其治疗性蛋白药物研究与开发日益增多,免疫原性相关研究越来越广泛。为鼓励和引导规范开展免疫原性相关研究,8月2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发布通知,就《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原则》)公开征求意见。该《原则》主要适用于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以及含有此类组分的药物,如偶联药物等。《原则》发布后将成为我国首个免疫原性研究相关技术规范。


  药物的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诱发对自身或相关蛋白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相关事件的能力。免疫反应的影响广泛,从无临床意义抗药抗体的暂时出现,到严重危及生命。不必要或非预期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中和药物的生物学活性,或与对应的内源性蛋白产生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安全性和药物的有效性均有重要影响。


  《原则》指出,药物的免疫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自身和药物相关因素均可能影响药物的免疫原性。其中,患者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免疫能力、遗传因素、预存抗体、给药途径、剂量和频率等;药物相关因素包括产品来源、结构、聚合物的形成、糖基化/聚乙二醇化、杂质、处方、包装和储存等。对于大多数药物,不良免疫反应一般由体液免疫机制介导的免疫应答所致,因此抗药抗体一直是定义该类药物免疫原性的主要标准。但近年来,随着免疫调节类药物在重大疾病中更加广泛的应用,细胞免疫机制介导的不良免疫反应也应得到重视。


  《原则》建议,在药物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始终关注免疫原性研究,应基于药物作用机制、产品相关因素以及拟用适应证等因素预测免疫原性风险,基于免疫原性风险设计相应的研究进行风险识别。研究人员在药物的开发中,一方面应尽量选择免疫原性潜在风险较小的候选药物,另一方面应探索如何减少和控制在临床研发中观察到的免疫原性的不良影响。


  《原则》指出,免疫原性研究是基于风险的研究,其逻辑顺序为:免疫风险预测、免疫风险识别、以及免疫风险控制。免疫风险识别主要聚焦于抗药抗体的检测,鉴于其重要性,《原则》主要着重于检测方法的开发和验证,设置了抗药抗体检测章节,并从试验设计考虑、方法学开发与验证、试验内容三方面给出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