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未成年性教育

禁果逆反心理透析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可以说,凡有思维能力的人存在于社会就会有逆反心理、逆反现象的存在,人的一生都存在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这样的学生会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学习被动、生活萎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进一步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据统计,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劝阻同学打架斗殴看作是“孬种,不够哥儿们义气”;把刻苦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价值”,等等。这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心智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争取主动权。
  
  界定 形成
  
  禁果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帝宙斯,一次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在交给潘多拉魔盒时,宙斯叮嘱她万万不能打开盒子。然而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得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有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心理学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对一件事物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使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物上。而且,没有得到解释的禁止会引发起各种推测和假设。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人们就找不到充分理由来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偷食禁果的行为。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现象”。学生中存在的逆反现象,部分就源于该原理。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疏导 利用
  
  那么如何来疏导禁果逆反心理呢?首先是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蚂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同时,作为教育者,力求做到知心知情,充分尊重学生,以沟通求信任,以沟通求融合,以沟通求理解。始终给学生以亲切感,用火热的心肠去温暖学生的心,感化学生,消除“冰点”。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不少事件就告诉了我们。如:假冒伪劣产品,任何人都不会抢购,因为这里没有好奇可言。从中我们得到启示,教师在做出某项禁令以前,必须认真疏导,充分说理,晓以利害,学生在充分了解了它的坏处后,自然不会像“明知是劣质产品,偏要买回看看”那样傻了。
  
  凡是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都喜欢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手段,有时能达到正向思维难以达到的境界。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适就会呈现消极作用,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因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地分析,做到扬长避短。

$PageNext$


  
  潘多拉现象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一心理机制。记得有这么一个学生,他一直认为自己在老师眼里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对于老师的说教爱理不理,自己口里也老嘀咕:我是坏孩子,我是最差的。对于个人卫生更是不在乎。同学要求他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抽屉,相反,他却将座位搞的更乱更脏。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中间,我利用了学生禁果逆反心理,引导了孩子,达到了多次谈心都无法达到的说教效果。
  
  又如:在一次上新课前,我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连我都没办法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这时,一个学生请求到:“老师,让我们看看这道题吧。”好几个学生也接着请求。我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把题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
  
  不一会儿,一半学生举起了手。我拖着长腔问:“怎么样,不会做吧?”谁知下面学生齐声说:“老师,我们已经做出来了。”我分别找几名学生说出算式和解题思路,他们都说得正确而且思路清晰。这时,我故意装做甘败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比老师还聪明,看来这节新课你们自己肯定自学就会,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齐声回答:“有!”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
  
  是谁说逆反心理只会带给人们无奈呢!它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作为教师,我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我坚信!我用师者广博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个孩子,浇灌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让他们思想接触过的东西,在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永恒的痕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